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 |山村祭祀只闻花香少见烟!鄂州花湖机场迁坟安置陵园探访

04-06 17:24  

“老伴离开我们已14年了。”3月27日,临空经济区沙窝乡沙窝村长山生态陵园内,经过登记、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71岁的朱爹爹带着一家5口从黄石赶回祭扫。

不远处,沙窝村村民刘先生用铁锹起土添土,摆上果品,寄托对已逝多年父亲的哀思。

“这里环境好,祭扫更方便。”刘先生说,去年,为支持鄂州花湖机场拆迁,他配合政府,将父亲的坟从村后山迁移到这里。

站在陵园半山腰,放眼望去,满眼是绿。墓区内,每条通道两旁植有树木,每个墓碑前后种有花卉,既僻静幽雅又庄严肃穆。配套建设的放生水塘、景观凉亭、步道,方便祭扫者赏景休憩。

总投资1亿元的长山生态陵园,占地395亩,是我市首个农村公益性陵园,也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公墓。作为鄂州花湖机场核心区坟墓集中迁移安置地,该陵园2017年开工,201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已迁移安置坟墓28000余座,涉及沙窝乡、燕矶镇、新庙镇、杨叶镇等4个乡镇、62个村民小组。

长山生态陵园负责人李火鹏介绍,自3月下旬起,就陆续有村民到陵园祭扫。4月2日至5日达到最高峰,每天祭扫人员达3000人次,祭扫车辆500台次。为此,他们提前制订了详细祭扫预案,分乡镇安排错峰祭扫,并协同辖区派出所、交警部门全力维护墓区及周边交通秩序,确保祭扫过程秩序井然。

坟墓集中安置,也带来祭扫观念的改变,绿色文明渐成新风尚。记者看到,前来祭扫的村民大多手捧鲜花、提着果篮和酒水,焚烧纸钱自觉前往指定区域。“黄菊、白菊、万寿菊等素色花最受欢迎。”周边代销店店主朱先生说,与前两年相比,今年买花的村民特别多,而香烛、纸钱、鞭炮少有人问津。

“鲜花既能表达哀思,也能保护环境。”沙窝乡宣传干事陶灵琛说,该乡丘陵山地较多,森林覆盖率较高。以往,一到清明祭扫期,他们就要加入到灭火队伍中。近两年,火灾发生率大幅下降,防火灭火压力明显减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夏中华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戴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