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红色记忆|追忆鄂州籍老红军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04-06 14:54  

王志武

毛泽东曾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据不完全统计,鄂州籍和在鄂州工作的老红军共21人,一直坚持到会师的有5人。其中,王志武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是党的高级干部。在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市史志研究中心,循着历史的足迹,去探寻当年红军长征中共产党人经历的磨难和他们的精神追求。

战友躺在背上永远睡着了

听说我们想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市史志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从资料室的绿皮档案柜中抱出一摞资料,里面是记录鄂州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党史资料,以及老红军王志武《我的革命经历回忆简录》手稿等。

王志武,涂家垴镇白云村人。生于1910年7月,1935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6月,王志武跟着贺龙、任弼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从湖南桑植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路上,王志武曾被抽到队里当后勤队长,负责照顾、清点伤残的战士,不能让一个人掉队。遇到走不动的伤员,就让他们轮换骑马行一段路,王志武等则给他们挑枪支、背行李。为了给战友加油打气,团宣传队为伤员说快板、跳秧歌、讲革命英雄故事。

一路上,饥寒交迫,伤病叠加,有的战士因病重或饥饿默默倒下了,王志武和战友只能将其就地掩埋,默哀3分钟后才离去。

部队进入原西康省时,王志武所在连队的炊事员胡永厚患上了痢疾。看到他病情日益严重,王志武让他骑马,可他硬是让给其他伤员,说自己上下马不方便,王志武只好背着他走。半路胡永厚醒了,说什么也不让人背,让王志武赶快去追赶部队,以免面临危险。人在生命垂危中想到的都是别人,这让王志武心中一阵酸楚,不由分说地再次背起战友往前走,不知道过了多久,胡永厚竟在他背上永远睡着了。

每当想起这些亲密战友,王志武就忍不住泪流满面。

皮鞋煮野菜称为“山珍海味”

“红军亲如一家人。”王志武在手稿中写道。

一天夜行军,天气严寒,王志武不慎滑倒,伤到了脚。营长付传佐见此,强行扶他上了自己的战马。

要避开敌机,红军一路只能走走停停。为了做到放马、睡觉两不误,王志武将自己的行装、枪支和公款200多块银元捆在身上,再将马的缰绳拴在脚上,任由马一边吃草一边拉着睡着的自己往前走。一觉醒来后,王志武发现自己掉队了,等赶上部队已是晚上10点多钟,看到战友留给自己的热饭、热菜、热水,王志武感动不已。

过草地的生活更艰难。大家都饿着肚子行军,极度虚弱,只要一宿营,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找吃的。不知名的野菜,有毒无毒,首先是干部试吃,然后才让战士们吃。牛皮及牧民丢弃的皮鞋等拿来和野菜一起煮,加点盐或糖,便称为“山珍海味”。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步步走过来、一仗仗打出来的。看完王志武的手稿,好像随他重走了一次长征路。据相关资料,长征时期,没留下姓名的鄂州籍红军大约上百人。他们用忠诚的信仰、铁一般的纪律,坚定地走向未来、走向胜利。

乔装打扮独自回乡

在《王志武回忆录》里有一段其女王必英的口述,上面写着:“解放后,父亲探知我们还活在世上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特地请了十天假回来了一次……”

1962年,王志武同志向中央请假,回鄂州老家涂家垴镇探亲。接到省军区通知后,原鄂城县委、梁子区委都做好了接待老红军的准备。当天大家等候在车辆到达的路口,却没见着老红军的人。

后来,在位于涂家垴镇的梁子区公所门口,一位问路的老人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原来王志武从武汉乘客车回到鄂城后,在县城买了一套农民的服装和斗笠,换上衣服,独自去樊口码头乘船走水路回到镇里,到达涂家垴镇后因为家乡变化太大,找不到回家的路,才到区公所去询问。

“为了迎接老红军,我们准备了一桌家乡菜,可老人摆摆手,让把饭菜送给周边的‘五保’老人吃,自己直接回家了。”当时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在老家住了两天,王志武准备返程。走之前他将身上的钱分给了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烈士家属,并捐赠部分资金给区公所,希望为当地烈士修建纪念碑。

“当年在长征中九死一生的老红军,不图任何功名返乡,看似不可思议,实际上恰恰是经过长征锤炼的共产党人的朴素想法和赤诚情怀,这样的人和事并非个例。”市档案馆调研员谢泽琼说。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信仰的丰碑,指引共产党人继往开来。今天,引领着“中国号”巍巍巨轮的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长征路上无惧无畏,奋勇前行!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盛鑫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