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书记”翁新强:带领乡亲在家门口挣到钱

08-15 16:1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邹景根 孟莹

8月11日,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

“这是用来留种的成熟五味子,将用来育苗。”在百亩五味子示范基地,该村党支部书记翁新强摘下一串透红的五味子介绍。

微信图片_2025-08-14_164128_399.jpg翁新强在小新川村百亩五味子示范基地查看果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摄

小新川村地处秦岭南麓、最高海拔1799米,山多地少。从郧西县城到该村,车程150多公里、3个多小时。这里,曾是鄂西北最偏远的贫困角落。

如今,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650多户村民拥有汽车400多辆;近6年,该村未发生一起信访及安全事故。这一切,与这位37岁的“五味子书记”紧密相连。

把野果变成“致富果”

“比种地要划算多了。”今年68岁的村民韦国发,是小新川村五味子种植户之一,种植了50多亩五味子。

韦国发说,在正常年份,一亩地可产干五味子150斤,价格高的时候每斤40多元,一亩地就是6000多元。按今年五味子的行情,每斤20多元,一亩地也能卖3000多元。

“种五味子还省事,平常不需要怎么管护,顶多除个草。”韦国发说,他计划再扩种200亩五味子。

五味子是一种藤本植物,在小新川村的山上就有。然而在该村搞规模化人工种植,却是翁新强带的头。

翁新强是土生土长的小新川村人。2012年,翁新强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2014年9月,他放弃城市高薪工作,毅然回村创业,并通过省考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山里发展产业,还得靠山吃山。”翁新强说,经过深入调研和听取村民意见,最终大家选中了适应本地气候环境,而且村民比较熟悉、能广泛参与、经济效益好、适合长期发展的中药材五味子种植。

大面积种植五味子,得有种苗。为解决野生五味子藤扦插育苗成活率低、不结果难题,翁新强远赴黑龙江学习一个多月,掌握用五味子种子育苗技术。

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翁新强流转40多户村民土地,建起100亩五味子示范基地。“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工钱。”翁新强介绍,村里有20多人常年在基地务工,人均年务工费6000多元。

微信图片_2025-08-14_164049_583.jpg航拍小新川村百亩五味子示范基地

“只要村民想种植五味子,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在当地党委和政府政策支持下,翁新强创办郧西优品五味果专业合作社,采取“免费发苗+免费培训+保价收购”模式,消除群众“怕风险、怕亏本”的顾虑。

在翁新强的带领下,山上的野果已经变成了村民的“致富果”,他累计为村民免费提供了30多万株五味子种苗,帮助小新川村农户发展了800多亩五味子种植。

微信图片_2025-08-14_164057_415.jpg翁新强入户了解村民今年五味子的收获情况。

赢得村民信任、支持的翁新强,2018年当选为小新川村党支部书记。

在五味子产业成功的基础上,翁新强发动村“两委”干部带头,谋划发展多元产业,招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小新川村初步形成千亩中药材、千亩烟叶、千头生猪、千头山羊等4个产业,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

如今,小新川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8万元;村民腰包也越来越鼓,年人均收入从0.8万元提高到1.97万元,全村650多户村民,拥有汽车400多辆。

把老人当“宝”照护

“住在这里啥都不用带,啥也不用管,把我们当‘宝’一样照护,美得很!”说起在小新川村养老照料中心的生活,77岁的杨才高连连称好。

杨才高是位五保老人,原本住在小新川村二组。

“以前自己独居,最烦心的事就是吃不上热乎的饭菜。”杨才高说,现在在养老照料中心吃饭基本不重样,早餐有面条、馒头、包子,中午四菜一汤,晚上根据老人喜好安排。

微信图片_2025-08-14_164121_834.jpg翁新强到小新川村养老照料中心询问老人生活情况。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摄

在小新川村,和杨才高一样的五保老人、独居老人,有40多位。

“这些老人年纪大,大部分做不动,即使还能做饭,一个人做多了,也吃不完。”翁新强说,在入户走访时发现,村里五保老人、独居老人普遍存在吃饭难,生病也没人照料。

为解决独居老人照护问题,翁新强组织村“两委”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商议将村里闲置的安置点改造升级为村养老照料中心。

同时,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村“两委”将五保老人、独居老人及监护人召集起来,征集意见。最终,杨才高和其他20多人主动加入养老照料中心共同起伙。

养老照料中心不仅专门聘请照护员为老人做一日三餐,还有洗澡间,免费洗衣、理发等服务,都不需要老人再额外花钱。

“养老照料中心不仅解决了老人照护问题,还满足了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翁新强说,在养老照料中心,老人之间随时有谈家常,不再孤独。每月举办一次生日会,集体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庆祝生日。

“做梦都没想到这么多人为自己过生日!”回忆起去年过生日的情景,杨才高笑得合不拢嘴。

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示范村

偏远的小新川村,却是一片红色沃土。

“1935年1月19日,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从陕西丹凤县战略性转移到小新川村。”“1946年,中原突围,李先念、郑位三等中原军区部队转战到小新川村。”对这些红色革命历史,翁新强如数家珍。

“目标是建设红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翁新强介绍,小新川村是“红军由陕入鄂第一村”。村“两委”正积极探索出“红色+”发展模式。依托国家红色文化村庄试点村建设机遇,以何家大院(中共鄂豫陕省委旧址)、太平寨等革命遗迹为核心,确立“红色铸魂、绿色赋能”双轮驱动发展思路。

漫步村内新何路,沉浸式红色文化长廊、红军桥、生态采摘园串珠成链;在村组巷道,绘制百米红色主题墙绘,“红军在村里分田地”“军民共筑防御工事”等红色历史场景跃然墙上,用革命故事“零距离”浸润民心。

“组建由老党员、退役军人、在校学生组成的‘红色宣讲团’,宣讲红色革命文化。”翁新强说,村里还创新实施“红色积分制”,激发了村民护“红”热情——村民参与遗址巡查、环境维护等获得积分,用积分可兑换有机肥、农具等。目前,已吸引200余户家庭主动认领任务,形成“人人都是红色管家”的局面。

目前,该村已经完成中共鄂豫陕省委旧址何家大院修缮,新建“中原突围小新川会议旧址纪念展陈”、两座“红军桥”及5公里“红色文化长廊”,并成功申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推出3条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吸引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

微信图片_2025-08-14_164110_282.jpg党员干部到中原突围小新川会议旧址纪念展陈参观学习。

“希望通过努力,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挣到钱,村庄和谐稳定。”翁新强说,通过融合“红绿”资源,推动“红色研学+农家餐饮+特产销售”联动,让游客“看红色遗址、吃农家菜、带山货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