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让我们在这个属于医者的节日里以记忆为舟、光影为楫,共叙鄂州医学人文故事。
当柳叶刀划过时光,问诊声温暖晨昏,留下的不只是治愈,更是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动人回响……
本期人物——朱益鹏
鄂州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务部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全程参与2020年新冠疫情一线救治,荣获“鄂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从呼吸科的急诊抢救到重症监护室的生命守护,临床医生的战场永远在病床前。与死神抢时间、和病魔拼耐力,看到患者从昏迷中睁眼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坚持的力量。
——朱益鹏
我的工作(从医)故事
2003年医学院毕业后,我便扎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记得刚独立管床时,一位慢阻肺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的老人血氧持续下降。我守在病床边调整呼吸机参数、纤支镜吸痰、联合多学科会诊,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老人血氧回升、自主呼吸恢复。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生命所托,重于泰山”的分量。在呼吸科的17年里,有凌晨两点的急诊插管、有春节假期的突发气胸手术,可以说生死抢救已成日常。
2024年,因医院重症医学科急需有呼吸危重症经验的医生,我主动申请调岗。刚到重症科时,面对多器官衰竭、休克等更复杂的病情,压力确实很大。有一次带领团队抢救一位产后大出血并发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年轻妈妈,我们抗休克、上呼吸机,连续72小时动态调整方案,最终助其脱险。
现在,我更深刻体会到重症医学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不仅要精通呼吸,还需掌握循环、肾衰、感染等多学科知识,每个决策都关乎生死。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工作(诊疗)经历
2020年,我作为科室骨干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当时防护服密不透风,护目镜里全是雾气,一整天下来鼻梁被压出深深的血痕。最难忘的是一位60多岁的重症患者,入院时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我们团队24小时轮班监护,上呼吸机、俯卧位通气、调整抗病毒方案,整整18天,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出院那天,他隔着玻璃给我们鞠躬,那个画面我至今记得。作为医者,这就是我们的荣耀,和为之奋斗的意义。
对于荣誉我想说
“抗疫先进个人”这个称号,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对全体一线医护的集体褒奖。没有科室同事的协作、医院的物资保障、患者和家属的信任,我一个人什么也做不了。临床医生最大的荣誉,从来不是奖状,而是患者康复时那句“谢谢医生”,是病历本上“治愈出院”四个字。
未来展望
作为医务部副主任,我希望能把临床经验转化为更高效的医疗管理机制,让年轻医生有更多实战练兵的机会。在重症医学科,我想推动多学科协作模式,让重症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救治。医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愿和同事们一起,以生命守护生命,用仁心传递温暖,做患者最坚实的后盾。
生死时速里抢回呼吸节拍,危重险境中守住生命微光。
——致敬每一位默默守护生命的临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