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养老模式托起幸福“夕阳红”

08-15 15:30  

“阿姨,血压稳了,我们也就放心了。”8月13日一大早,康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社区养老驿站工作人员裴文静和朱丽琴,走进古楼街道儒学社区胡阿姨家,帮她测量血压后,笑着说道。近年来,我市以标准化社区养老模式为抓手,积极破解社区养老难题,让越来越多像胡阿姨这样的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裴文静和朱丽琴像往常一样,敲响了胡阿姨家的门。胡阿姨笑盈盈地打开门,一边招呼着,一边把血压仪递了过来:“你们一来,我心里就踏实。”

测量结果显示一切正常,裴文静点点头,随即开始检查胡阿姨床头的紧急呼叫器是否灵敏,闲聊中,又帮着打扫起客厅,还叮嘱胡阿姨按时用药。

三年前,胡阿姨的生活还被焦虑和疲惫填满。年过六旬的她独自照顾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大儿子,既要料理家务,又要奔波医院。她的血压一度飙升至185,却因为担心照顾不好家里而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去年,鄂州康德养老启动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第一次上门时,工作人员不仅为她量了血压,更耐心劝说胡阿姨要照顾好自己。从那以后,定期上门、心理疏导、家庭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安装……一系列标准化养老服务让胡阿姨的生活慢慢发生了变化。

如今,家里的卫生间装上了防滑扶手,床头安上了紧急呼叫装置,胡阿姨的血压也控制得稳定了。“以前总觉得日子是黑的,现在你们来了,就像把灯点亮了。”胡阿姨说。

胡阿姨的改变,不仅是家庭的幸运,更是我市推进标准化社区养老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围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目标,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制定涵盖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支持、安全防护等在内的20余项服务标准,实现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质量可评估。

推进适老化改造工程。在老旧社区开展家庭环境适老化改造试点,安装扶手、防滑垫、智能报警装置等设施,提升老年人居家安全性。

强化智慧养老支撑。推广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监测、一键呼叫等技术应用,实现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的实时联动。

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化养老服务团队,开展定期培训与考核,确保服务质量与安全。

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养老新格局。

“标准化不是冷冰冰的流程,而是有温度的保障。我们希望通过标准化服务,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尊严、温暖与希望。”康德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金慧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服务覆盖面,优化服务内容,进一步推动辖区养老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全媒体记者  盛鑫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