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讨薪要跑法院、劳动局、派出所,现在到综治中心一趟全解决!”农民工老程手里攥着调解书,难掩激动。在鄂城区综治中心调解室里,他和13名工友悬了5年的心结,终于随着欠薪纠纷的化解解开了。这场变化的背后,是鄂城区人民法院入驻综治中心催生的“治理化学反应”。
“多头跑”变“一门清”
2022年12月,鄂城区综治中心正式启用。尽管与区法院直线距离不足50米,隔街相望,但为了实现“矛盾化解只进一门、只跑一地”的目标,法院第一时间选派诉服团队进驻,成为这里的“常驻力量”。
“过去群众遇纠纷,常在多个单位间奔波。将诉服团队‘搬’到综治中心,就是要让群众像逛‘超市’一样,一站式找对门路、解开心结。”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国旗的话,道出了入驻的初衷。在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里,法院团队搭建起集指导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快审于一体的“一站式”解纷平台,让专业服务触手可及。
面对老程等人的欠薪诉求,驻点法官主动提议,“程师傅,这类纠纷咱们有经验丰富的劳务调解员,先试试调解?” 征得同意后,调解员一边“面对面”倾听工友们被拖欠血汗钱的焦灼,一边“背对背”与包工头高某沟通经营困境。梳理情况后随即与法官会商,就涉及的法律责任、支付期限、协议效力等关键问题寻求专业法律指导,双方共同研究最可行、最稳妥的解决方案。
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以及法官的释法明理,当事双方逐渐理解了对方的难处,最终高某克服资金周转困难,筹措款项,付清了老程等人的工资。这场持续5年的“薪结”,无需繁琐的诉讼程序和来回奔波,在综治中心就画上了圆满句号。
“一间房”加“一块屏”
硬件升级之外,法院诉服团队更注重“聚合力”——婚姻调解、劳动争议、金融纠纷、商事纠纷等专业调解室或直接入驻,或线上联线,让群众在哪都能找到“对症”的解纷方案。
2024 年初,317名业主陆续涌向法院立案窗口,诉求集中在“退还房屋面积差价”“赔付逾期交房违约金”。涉房纠纷牵动“安居梦”,立案庭第一时间启动联动机制,将案件详情报送综治中心。
区综治中心接到法院报告后,果断决策,运用“纠纷分流”机制,根据楼盘属地、开发商情况、纠纷性质,将其中一部分案件精准“派单”至相关街道办事处和属地专业调解组织,要求他们主动联系业主代表和开发商,就地开展调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
与此同时,驻点法官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其中2名被诉的开发商,正是本地某商会的会员单位,而这家商会正是鄂城区人民法院推进“法院+商会”多元解纷机制的合作伙伴。通过“商事纠纷共享法庭”的大屏,法官与商会调解员远程联动,商会发挥行业熟、沟通顺的优势,很快联系上企业负责人。随后,法官、调解员的轮番调解、分析利害,最终两家公司放下顾虑,迅速筹措资金,一次性退还差价36万余元,为74户家庭挽回损失,更将一场潜在的群体性风险化解在萌芽。
“请进来”和“走出去”
2022年5月至2024年8月间,李某某雇佣路某某等9人在鄂州市某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务工,涉及管理、机修、铲车驾驶、会计、厨师等多个岗位。自2023年11月起,因经营效益下滑,李某某未能按月足额支付9人的劳动报酬。
路某某等人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后,劳动监察部门随即向鄂州市鄂城区人民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检察机关审查后向鄂城区人民法院出具了支持起诉意见书。考虑到本案涉及农民工工资且涉及人数较多,鄂城区人民法院收到文书后,将案件引入综治中心启动联动调解机制。
经调查核实,李某某当前确因经营困难、外部欠款未能及时收回,导致无力支付路某某等人的劳务报酬。在法院诉服团队、调解员及检察官的共同协调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约定李某某于2025年6月10日前一次性支付路某某等9人劳务报酬136300元。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第一时间依法出具了调解书,为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了司法支撑。
“请进来”解纷,更要“走出去”普法。针对逐年增多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法院在充分调研并分析问题症结后,举办物业纠纷“巡回法庭”的点子应运而生,这一想法,得到了区综治中心的大力肯定与支持。
在寿昌社区、澜湖社区的空地上,蓝色幕板当背景,简易桌椅作法庭,80余名业主代表现场旁听。在两起“拒缴物业费”案件的审理中,法官既讲法律条文,也聊邻里情理,最终促成一名业主当场补缴费用,另一起进入协商调解。一场“家门口的庭审”,不仅解开了当事人的心结,更让法治精神像种子一样,在基层土壤里扎下了根。
鄂城区人民法院自2022年至今共通过综治中心平台分流案件11253件,调解成功4300件。从“单打独斗”到“合力共治”,鄂城区人民法院始终秉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将司法力量下沉到治理一线。通过与综治中心深度融合,让解纷资源更聚合、服务更精准,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绘就越来越生动的“枫”景。
来源:市中级人民法院、鄂城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