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隐形杀手”——产气荚膜梭菌

05-09 15:49  

食品安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需要关注的话题之一。说到食物中毒,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细菌感染,却不了解其中一种“隐形杀手”——产气荚膜梭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细菌的特性、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它引发的食物中毒。

图片


什么是产气荚膜梭菌?

图片
图片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广泛分布于污水、土壤等环境及人和动物肠道中。产气荚膜梭菌既有“荚膜”护体,又可产生“芽胞”休眠,可以抵抗高温、冷冻、高压等各种环境不利条件,待到适宜的生存条件时,便可结束休眠状态,繁殖产毒。


危害性

图片
图片

产气荚膜梭菌具有异常迅速的生长繁殖能力,可分泌多种毒素,不同毒素可引起特定的疾病和症状,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腹部痉挛性疼痛、胀气,每日腹泻次数可高达十余次,水样便或稀便,伴腐败性恶臭,呕吐、恶心、头痛症状较少见,一般不发热。重症者有虚脱、痉挛、意识障碍及肠出血、坏死等症状。潜伏期一般为2~36小时,症状多于48小时后缓解,除老幼体弱者外往往预后良好。


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

图片
图片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致病菌,可通过污染鸡、鸭、猪、牛、羊等动物性食品经食物链传播给人,夏、秋季节高发


我国高危食品以学校和单位食堂及宴会供应的批量烹饪肉类食品为主,包括鸡、鸭和肉酱(汁)等,高危因素主要为烹饪不彻底、缓慢冷却、生熟交叉污染。









如何预防感染?

图片
图片

预防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关键是“充分加热、快速冷却、避免污染”


肉类等高风险食品需彻底煮熟,确保中心温度≥70℃,并持续1分钟以上;


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2小时,应及时低温冷藏,大量烹饪的食品应分装为小份,快速降至4℃以下,再食用时应彻底加热;


避免生食与熟食交叉污染,厨具应洗净消毒后使用,注重厨房卫生。


配图来源于网络






END


来源:鄂州疾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本文仅用作公益科普宣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