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记忆|村民的新追求

11-12 18:30   云上鄂州  

记者来到华容镇肖叶村时,已是傍晚时分,村道有些拥堵。村党支部书记童维西解释,现在是下班时间,正逢交通高峰。村道上发生这样的交通拥堵,记者还是第一次看到。

童维西告诉记者,全村2500多人,有一半村民在武汉和葛店开发区、华容镇等地打工,过着“朝九晚五”的上下班生活,全村有小车200辆、摩托车700辆,上下班方便得很。

记者就近在村里转了一圈,只见楼房林立、绿树环绕,房前屋后干干净净,看不到炊烟袅袅,看不到牛羊鸡鸭和生猪,看不到柴禾堆,甚至连座厕所都难看到。一位姓童的爹爹告诉记者,现在村民大都不养牲口,绝大多数烧煤气,村民盖房时,都将卫生间建在家里。记者放眼望去,村里开阔地带,都整齐停放着小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如果不是村前绵延的稻田,根本想不到这就是地地道道的乡村。现代文明已悄然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村民变成了居民。

肖叶村村民有务工的习惯,上世纪80年代,村里开办了砖厂和水泥厂,撑起村集体经济的艳阳天。砖厂常年有近百人生产,年产值达百万元;水泥厂也有好几十人上班,日产水泥几十吨。在那个年代,村里务工的村民年收入并不比国企的工人少。后来,村民有钱了,开办了3家养殖场,当起了老板。为响应保护长江生态的号召,村里忍痛割爱,关停砖厂、水泥厂和养殖场。村民有的转型开公司,手头不宽裕的干脆进城务工。到目前为止,村里共有12人开办了公司。

张华清是村民公认的能人,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竖起了口碑,也积攒了财富。当失业村民手足无措的时候,他张开了热情的臂膀,如今,在他公司打工的村民有100多人,每人每年可收入6万元。像张华清这样的能人,在肖叶村还有6人,为500位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

这么多村民进城务工,村里的土地怎么办?童维西说,村里征得村民同意,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租赁,发展规模种植。目前,有5个种植项目正在洽谈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种植业,不仅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土地产出最大化。

在包王村一家苗木基地,记者听说肖叶村村民争购苗木的事,便向童维西打听原委。童维西说,这几年,村民盖起了新楼房,居住条件极大改善,便有了对环境的更高追求,绿化村庄、美化庭院成了自觉行动。村民无论搬家、升学、老人生日,甚至生孩子,都要种树留作纪念。今年,村里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如意的高校,家长打算植树庆贺,来到包王村苗木基地购苗,岂料所需的苗木告罄。两户人家说了很多好话,最终感动了苗木基地老板,从朋友那里调回2株树苗。童维西带着记者来到一个农家小院,指着满院花卉说:“这户村民的花卉数量和品种不少吧?但在全村还不算最多的。腊枝堂湾有一户人家,仅花卉就有上百盆。”

在肖叶村,村民不仅过上了富裕生活,而且生活品质有了极大提升,令人心神向往。

(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映忠 戴曾婕 责任编辑徐森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