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王原启送饭12年 培养出3名名校研究生

11-17 11:56  

“读书是伢们最好的出路!”初冬暖阳下,八十五岁的王原启坐在女儿王慧珍的临江建材店门口,目光越过斑驳的砖墙,仿佛又看见了那条走了十二年的送饭路。

王慧珍的丈夫余玉生是个木工,长年在外打工。店里活忙,给孩子们送饭的事被外公王原启接下了。这条从建材店到临江乡粑铺小学,从建材店到临江中学,王原启用脚步丈量了四千多个日夜。每天中午十一点半,他准时提着保温饭盒出门,饭菜的香气伴着自行车铃声,成了这条路上最准时的风景。

“外公的饭盒总是热的。”如今已是中科大博士的余维俊记忆犹新,“不管是下雨下雪,还是38度的高温天,外公从没迟到过。”

饭盒里装的不仅是热乎的饭菜,更是三个孩子求学的动力。大孙女余梦婷记得,有次下暴雨,外公浑身湿透,却把饭盒裹在怀里,打开时还冒着热气。“那一刻我就想,一定要考上好大学,让外公骄傲。”

2009年,余梦婷收到华中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外公王原启把通知书反复看了又看,笑得合不拢嘴。此后的每一个收获季节,喜讯接踵而至:余梦莲考上武汉体育学院,后赴上海体育大学读研;余维俊一路攻读到中科大博士。

“三个孩子,十二年的饭,值了!”王原启摩挲着用了多年的饭盒,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这只褪色的饭盒,见证了三个孩子从斑驳老屋走向名校的每一步。

在女儿王慧珍看来,父亲送的不只是饭,更是一种信念。“孩子们常说,外公都能十二年如一日地坚持,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读书?”

这个初中没毕业的母亲,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了孩子们最好的“家教”。大女儿初三时的一道物理题,她硬是把课本啃了三遍,在草稿纸上推演出解题步骤。从此,“先思考三遍”成了余家的家训。

如今,三个孩子各奔前程,王原启的送饭使命早已完成。“这十二年的路,走得特别值。”老人望着远方,眼里有光。

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个老人十二年的坚守。那保温饭盒里盛满的,是一个普通家庭最朴素的梦想,更是三代人用爱与坚持书写的教育诗篇。(通讯员 何祥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