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识途” 驿站“无人” ——“双11”包裹的鄂州“新”路

11-10 10:08  


11月5日凌晨,位于国家级葛店经开区的圆通智创园内灯火通明。这座今年10月才投入使用的智慧物流集运中心,正全速运转。高达数层的交叉带分拣系统如同精密的“钢铁巨人”,数以万计的包裹在传送带上疾驰,经六面扫描系统瞬间识别后,精准滑入代表不同目的地的格口。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智能分拣线并未在集运中心内终止,而是如一条“空中走廊”直接延伸至月台的货运车厢内,实现“不分拣、不落地、直装车”的无缝衔接,极大提升了干线段运输效率。

“这套自动化系统每小时处理能力近3万件,是传统人工分拣效率的3倍多。”湖北圆通速递有限公司鄂州市分公司负责人刘得胜介绍,“在10月20日的首波高峰,我们园区的进出港总量就达到了265万件。”在园区另一端,无人供件传输带实现了小件包裹的智能分离与精准分流,少数异形件则通过人工端口查漏补缺,构成了智能与人工高效协同的作业图景。

圆通的繁忙景象,只是葛店经开区现代物流产业集聚的一个缩影。作为我省重要的物流枢纽,这里已汇聚了圆通、中通等多家龙头物流企业,形成了从智能分拣、智慧仓储到大数据结算的完整产业链条,一个辐射华中、贯通全国的智慧物流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科技的赋能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分拨中心,更已延伸至市民生活的“最后一百米”。在鄂城区的“无人驿站”兔喜生活,居民只需在屏幕上轻点几下,短短数秒便能拿到期盼已久的包裹。“24小时开放,方便了市民,也通过‘一码一柜’大幅提升了派件的安全与稳定性。”鄂州市中通速递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徐云建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便捷正向乡村延伸。 在鄂城区杜山镇路口村,村民汪多枝在村口的智能快递柜前,熟练地输入取件码,便拿到了网购的商品。“以前取个快递要专门跑到镇上去,费时费力。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取,太方便了!”汪多枝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物流网络的畅通,不仅让消费品进得来,更让本地特产走得出去。在梁子湖区太和镇子坛村的螃蟹基地,新鲜的螃蟹经过精心打包,通过这张高效的物流网络,最快的能出现在当晚餐桌上。“以前担心运力,不敢接太多外地订单。现在物流又快又稳,我们的螃蟹能走向全国了!”基地负责人陈华春兴奋地说。

乡村服务的升级,还得益于末端共配体系的完善。在我市鄂城区邮政共配中心,一条智能分拣线正高效处理着来自不同品牌的包裹。这个投资300万元、仅用一个月建成的中心,成功打通了快递进村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智能分拣每小时效能约8000件,结合人工分拣,整体效率较纯手工操作时提升了60%,日处理能力从6万件跃升至10万件。”中国邮政鄂州市分公司运营管理部经理杨丽娜表示,“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中邮E通’系统打通了社会快递公司的信息壁垒,将分拣、发运、直达自提点整合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实现了共配共赢。”

据市邮政管理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双11”业务旺季期间,我市快递日均发件量达140万件,高峰时段达210万件,较平日增长15%;日均投递量49万件,高峰55万件,较平日增长26%。在包裹量持续高位冲击下,全市物流网络运行平稳、调度有序。

“为应对高峰,我们提前部署,通过增开分拨线路、应用智能设备提升分拣效率,并严格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全力保障寄递渠道畅通无阻。”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曾宁介绍。目前,全市已实现272个村级站点的配送服务全覆盖。这张日益稠密的物流网络,不仅让“快递进村”成为现实,更通过“数字共配”等创新模式,有效降低了农村物流成本,提升了服务品质。

曾宁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数字共配”模式,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深度融合与规模化应用,加快构建一个更智能、更富韧性、更可持续的现代化寄递服务体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今在鄂州,科技创新让城乡物流血脉畅通,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今年的“双11”,不再仅是一次物流大考,更是新发展理念在荆楚大地的生动实践。一条条智慧物流网络,正如时代的毛细血管,将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输送到千村万户,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

全媒体记者周璟 张丰硕  李刘斈子 通讯员胡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