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多元共治 创新基层治理新路径——长港镇“五社联动+共同缔造”实践案例与治理工作法

10-22 15:36  

引言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近年来,鄂城区长港镇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乡镇实际,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五社联动”机制构建、“共同缔造”村(社)公益基金运作、社会工作介入信访工作三大关键领域,探索出一条具有长港特色的基层治理创新之路。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机制、精准服务,长港镇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诸多难题,实现了矛盾化解在一线、服务供给在基层、群众参与在常态的良好治理格局。

长港镇基层治理核心领域实践案例

(一)“五社联动”:激活基层治理多元主体合力

“五社联动”是以社区(村)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村)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基层治理模式。长港镇通过健全组织架构、完善联动机制,推动“五社”从分散运作走向协同发力,有效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典型案例:峒山村农文旅融合区域“五社联动”环境共治项目

峒山村作为长港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曾面临游客环保意识薄弱、村民参与度不足、环境维护压力大等问题。为破解这一困境,峒山村以“五社联动”为抓手,构建了全方位的环境治理体系。

在组织架构上,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五社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村书记担任组长,统筹协调社区(村)、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和慈善资源。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入驻,负责项目整体策划与专业指导;整合村内党员志愿者、退休干部、热心村民组成“环境守护志愿服务队”,分为游客引导组、垃圾清理组、宣传教育组三个专项小组;链接本地企业慈善资源,获得资金支持用于购置环保设施和志愿者补贴。

在具体实施中,建立“三方联动”工作机制:社工负责制定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环保知识、沟通技巧等专题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志愿者队伍实行“分片包干”制度,在景区周边、主要道路设置志愿服务岗,开展文明劝导、垃圾捡拾等工作,高峰期日均服务时长超8小时;社会组织协调村集体与文旅企业,在景区入口、关键节点设置环保宣传牌20余块,投放分类垃圾桶30余个;通过“峒山夜话、板凳会”收集村民意见,优化环境治理方案,形成“社工策划、志愿者执行、企业支持、村民监督”的良性循环。

项目实施半年以来,峒山村农文旅区域白色垃圾丢弃现象减少80%,游客文明游览率显著提升,村民环保参与度从原来的30%提高至75%。该项目不仅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更培育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环境治理共同体。

实践经验

1.党建引领定方向:明确村党支部在“五社联动”中的核心统筹作用,将各类主体纳入党组织领导体系,确保联动工作不偏离民生需求。

2.专业社工强支撑:引入专业力量,为项目策划、队伍建设、机制完善提供专业指导,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与规范性。

3.资源整合破瓶颈:有效链接企业慈善资源、村集体资源和社会志愿服务资源,解决了基层服务“人、财、物”不足的难题。

(二)“共同缔造”村(社)公益基金:搭建群众参与的自治平台

村(社)公益基金是推进“共同缔造”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激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破解村级公益项目资金短缺的困境。长港镇坚持“民主管理、公开透明、专款专用”原则,规范公益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让基金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民心工程”。

典型案例:高沟村道路刷黑公益基金项目

高沟村依港而居,道路刷黑是村民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因资金不足,整治工作多次陷入停滞。2024年初,高沟村在镇政府指导下,成立村公益基金,以港岸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推动“共同缔造”理念落地生根。

在基金筹集方面,构建“多元筹资”模式:村集体从年度收入中提取10万元作为初始资金;通过“村民自愿捐赠+乡贤定向捐助”筹集资金5万元,通过“幸福家园”平台配捐3万元;形成共计18万元的村内道路刷黑专项基金。同时,建立详细的捐赠登记制度,对每笔捐赠信息进行台账记录,并定期在村内公示栏和微信群公示,接受村民监督。

在基金管理上,成立由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乡贤代表、专业财务人员组成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基金的日常运作与决策。制定《高沟村公益基金管理办法》,明确基金使用范围、审批流程和监督机制,开设独立银行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每季度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基金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向全体村民公开,确保资金安全透明。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高沟村村内道路刷黑的资金难题,更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极大提升了村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热情。

实践经验

1.筹资渠道多元化:整合村集体、村民、乡贤、政府等多方资源,破解公益项目资金短缺困境,增强基金的可持续性。

2.管理机制规范化:建立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实行民主决策、专业管理、严格审计,确保基金运作公开透明、合法合规。

3.项目实施精准化:以村民需求为导向,通过议事协商确定基金使用方向,确保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提升基金使用效益。

(三)社会工作介入信访工作:打造矛盾化解的专业路径

信访工作是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工作。长港镇创新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推动信访工作从 “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从“行政调处”向“专业疏导”延伸,有效提升了矛盾化解的效率与质量。

典型案例:长港镇综治中心“社工+信访”多元化解矛盾纠纷项目

长港镇综治中心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的工作思路,升级改造服务平台,构建“社工+网格员+乡贤+部门联动”的信访矛盾化解模式。

针对不同类型的信访矛盾,社工采取“分类诊疗”的专业方法:对于邻里纠纷等简易矛盾,社工联合网格员开展“线上+线下”调解,如2025年7月,长港路花园小区居民反映楼上装修导致污水渗入家中,社工协助网格员通过电话、微信远程协调,最终促成当事人整改道歉,实现“当天调解、当天反馈”;对于征地拆迁、养殖污染等复杂矛盾,社工运用专业心理疏导技巧,缓解信访人的情绪压力,同时协助综治中心组建联调联处专班,整合城建、农业、水利等部门力量,开展多轮协商沟通,形成个性化解决方案;对于历史遗留信访问题,社工建立“一人一档”,开展常态化随访,了解信访人的实际需求,链接民政、医保等政策资源,提供精准帮扶,推动矛盾从“化解”向“解结”转变。

此外,社工还主动开展信访预防工作,通过“村民议事”“法治宣传进乡村”等活动,普及法律法规和信访知识,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建立信访矛盾预警机制,联合网格员定期排查村内不稳定因素,提前介入干预,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2024年以来,长港镇综治中心通过社工介入,成功化解各类信访矛盾12起,化解率达92%,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实践经验

1.专业力量补短板:引入社工专业服务,弥补传统信访工作在心理疏导、资源链接、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不足,提升矛盾化解的专业性。

2.联动机制提效能:构建“社工+多方力量”的联动模式,整合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形成矛盾化解的合力,实现“疑难矛盾合力办”。

3.预防化解相结合:既注重已发矛盾的化解,更强化源头预防,通过宣传引导和隐患排查,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

长港镇基层治理工作法提炼

(一)“党建引领・三维统筹”工作法

长港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地位,构建“组织统筹、资源统筹、机制统筹”的三维统筹体系。在组织统筹上,建立“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党组织体系,将“五社联动”、公益基金管理、信访化解等工作纳入党组织议事决策范围,确保治理方向不偏离。在资源统筹上,由镇党委牵头,整合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乡贤等各类资源,建立资源清单与需求清单对接机制,实现资源精准投放。在机制统筹上,制定统一的基层治理工作规范,将各类治理活动纳入标准化轨道,确保工作有序推进。该工作法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各自为战”的难题,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治理格局。

(二)“全链条闭环 分级处置”工作法

针对基层问题处置不及时、责任不明确的痛点,长港镇创新建立“收、交、研、办、结、评、晒”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收”即通过网格员巡查、群众举报、议事会收集等多种渠道,全面收集各类问题与矛盾;“交”即根据问题类型,通过双线派单方式,交办给相应责任主体;“研”即对复杂问题召开专班联席会,分析问题根源,制定解决方案;“办”即责任主体限期推进问题解决,社工、志愿者提供专业支持;“结”即问题解决后,及时向群众反馈结果;“评”即由群众、第三方机构对问题处置效果进行评价;“晒”即定期公示问题处置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按照问题轻重缓急,实行“简易问题当场办、复杂问题专班办、疑难问题合力办、历史问题跟踪办”的分级处置模式,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三)“群众主体 三事共议”工作法

为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长港镇推广“专班联席会+村民议事会+板凳会”三级议事模式。“专班联席会”聚焦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问题,由镇政府牵头,相关部门、村集体、社会组织代表共同参与,统筹解决重大治理难题;“邻里议事会”针对村社内部的共性问题,如环境整治、公益项目实施等,由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代表、乡贤、社工共同协商,形成共识;“板凳会”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屋场,收集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和意见建议,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通过三级议事模式,让群众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确保治理决策符合群众意愿,治理成果惠及全体群众。

(四)“专业支撑 精准服务”工作法

长港镇注重发挥专业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支撑作用,构建“社工+志愿者+专业人才”的精准服务体系。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矛盾化解、弱势群体帮扶、社区服务等提供专业指导;组建各类志愿者队伍,开展个性化、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链接教育、医疗、法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专家智库,为基层治理提供专业支持。在服务过程中,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对接” 原则,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精准掌握群众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实现“群众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有效提升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可复制推广的核心经验

(一)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保证

长港镇的实践表明,党建引领是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凝聚治理合力的关键。只有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基层治理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才能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各地在推广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将各类治理主体纳入党组织领导范围,形成“党组织牵头、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

(二)多元协同是有效路径

基层治理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的“大合唱”。长港镇通过“五社联动”、公益基金运作等模式,有效整合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破解了基层治理资源不足的难题。各地可借鉴这一经验,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链接社会慈善资源,构建多元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形成治理合力。

(三)规范机制是重要支撑

完善的制度机制是基层治理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保障。长港镇通过制定公益基金管理办法、矛盾化解闭环机制等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地应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基层治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基层治理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四)群众参与是核心动力

“共同缔造”的核心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长港镇通过公益基金、三级议事会等载体,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实现了“治理为了群众、治理依靠群众、治理成果由群众共享”。各地应注重搭建群众参与平台,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五)专业服务是质量提升的关键

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为长港镇信访矛盾化解、精准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应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专业社工入驻基层,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提升基层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加强对志愿者和基层干部的专业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

结语

长港镇以“五社联动”“共同缔造”公益基金运作、社会工作介入信访工作为突破口,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实践案例与工作法,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实践成果的核心在于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群众主体、专业支撑,实现了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治理”的转变。

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完善治理机制。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借鉴长港镇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本地特点的基层治理路径,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奠定坚实基础。长港镇也将继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持续完善治理机制,丰富治理内涵,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