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塘小学“早开门”:小举措解决大难题

09-05 15:39  

清晨7时30分,鄂州市明塘小学门口已有学生陆续进入校园。保安微笑颔首,值日教师早早值守,孩子们不必在冷风中等候——这一看似平常的场景,却切实缓解了许多上班族家长的“早高峰焦虑”。

9月1日开学后,许多家庭再度面临现实矛盾:单位要求8点准时到岗,而学校往往临近8点才开校门。中间这段“时间差”,成为不少家长的心病。孩子若提前到校,安全谁负责?遇到雨雪天气,更让人放心不下。既要保障工作不耽误,又要确保孩子安全无虞,成为许多普通家庭每日必须面对的难题。

学校方面亦有苦衷。提早开放校园,意味着安全管理责任前置。以往部分地区出现过因学生早到无人监管而引发的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压力让学校不敢轻易“早开门”。同时,教师未到上班时间,管理人力不足,纪律与安全确实难以保障。

而更深层次的民生关切,还在于学校早午餐供给问题。过去,学生在校就餐既减轻家长接送负担,也节约家庭开支。但因食品安全等问题,许多学校暂停该服务,无形中加重了家庭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照料压力。有老人帮忙的尚可周转,无老人支持的则不得不支付额外托管费用,经济与心理负担双双加剧。

明塘小学的实践表明,安全与便民并非不可兼顾。通过安排值班领导和保安提前到岗,既保障秩序与安全,也体现出教育机构的人文关怀与服务意识的提升。这一做法值得推广,也更应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能否逐步恢复学校早午餐服务?建议在严格把关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公开采购渠道、引入家长监督机制等方式建立信任,由家长自愿选择、按需订餐,既不强制实施,也不“一刀切”叫停。

其次,课后托管服务也需进一步完善。多数家长下班时间与放学时间存在数小时空档,学校可探索开展低成本、安全可靠的课后托管,组织学生自习或阅读,减轻家长后顾之忧。

应当明确,任何服务延伸不应转化为教师的额外负担。学校可统筹安排行政人员参与值班,或对参与服务的教师给予合理补贴,体现对教师权益的尊重与保护。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支撑。明塘小学的“早开门”虽是小举措,却体现出服务意识的转变,也为更多教育民生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唯有各方协同努力,在安全与便利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为民、便民、惠民的初衷。

特约记者 汪新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