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后仰、抬下颌,捏住鼻子向内吹气……”烈日下的洋澜湖畔,身穿红十字马甲的郭怀德跪在智能模拟人旁,手把手教孩子们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作为西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简称“西山红”)队长,这是他带领团队开展防溺水教育的第15个夏天。
时间回溯到2011年,“西山红”志愿服务队刚成立时,郭怀德和几名医护志愿者带着简陋的救生竿,走进乡村小学开展防溺水宣讲。“第一次上课,我问孩子们‘掉进水里该怎么办’,有人说‘喊救命’,有人说‘使劲扑腾’,甚至还有孩子说‘学孙悟空踩水’。”郭怀德笑着回忆,当时孩子们连基本的憋气技巧都不懂,更别提自救互救知识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安全知识教给更多孩子,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15年来,服务队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年夏天的“安全课堂”从未缺席,教学工具从最初的救生竿、挂图,升级到如今的水质检测仪、VR设备和智能模拟人,教学地点也从教室延伸到湖边、游泳馆、社区广场。2023年,团队首创“社区防溺水移动课堂”,将VR设备搬到湖边,让孩子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溺水瞬间的危险,并将课堂“搬”进游泳馆,推出“落水体验—自救演示—施救模拟”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当孩子真正呛到水时,那种紧张感会让‘防溺水六不准’刻进骨髓。”郭怀德翻开2023年的培训笔记,上面记录着一次难忘的教学经历:10岁的豆豆在“落水体验”环节中,因紧张呛了几口水,此后每次课堂练习,他都格外认真。“现在豆豆不仅能熟练演示心肺复苏,还会主动提醒同学‘不能独自去湖边玩’。”
这样的改变,在“西山红”的教学中屡见不鲜。为了让枯燥的安全知识“活”起来,志愿者们开发了“闯关游戏”“救命口诀”,今年还自编自演防溺水情景剧,在各个社区、学校巡演20余场。“水库不是游泳池,盲目救人可能酿成双重悲剧。”在碧石渡镇金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情景剧演出中,志愿者们用夸张的动作和直白的台词,让孩子们在笑声中记住了安全常识。演出结束后,应急救护师还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孩子们围站在一旁,踮着脚尖认真学习,小小的手掌用力地按压在模拟人胸口,眼神里满是专注。
15年坚守,硕果累累。近5年来,西山街道未成年人溺水事故保持零记录;团队培育的“小红帽”少年救护队已发展至12支,参训家长达3.8万人次,带动全市中小学将防溺水教育纳入生命安全课程。如今,越来越多曾受益于“西山红”的人,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
“当年如果没有肖细芳阿姨,我弟弟可能就没了。”22岁的张琳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2018年,她的弟弟在湖边玩耍时不慎落水,恰好遇到“西山红”志愿者肖细芳巡逻,及时将他救起。“从那以后,我就想着长大了也要当志愿者,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今年暑期,张琳跟着团队走进乡村,教孩子们识别危险水域、学习自救技巧。
目前,“西山红”志愿服务队已有58名志愿者,涵盖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每月1至4次的“大手拉小手”活动,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安全盛宴”。“我们不仅要教会一个孩子自救,更要让安全意识的火种在更多人心中燃烧。”郭怀德说,团队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把防溺水知识送到更多孩子身边,让安全的种子在鄂州生根发芽,守护更多家庭的夏日安宁。
全媒体记者蔡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