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 | 东塔社区五老邻里互助中心:银龄织就“朝夕美好”网

07-11 16:04  

在凤凰街道东塔社区,一支平均年龄62岁的“黄马甲”队伍穿梭在38个老旧小区的楼栋间。他们中有退休教师、退役军人、老党员、老专家,也有普通居民;他们每天为2000余名孩子上学护航,在无物业小区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每月探访93位8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用“低龄助高龄”的温暖实践,将“银发”力量编织成基层治理的“朝夕美好”网……这支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专家、老贤达组成的“五老”志愿服务队,从2017年的5人小队成长为社区治理的“生力军”,正以实际行动诠释“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时代内涵。

银龄聚力:从“五人小队”到“治理主力军”

东塔社区五老邻里互助中心部分志愿者合照。

面对社区老龄化加剧、服务力量薄弱的现实,2017年,在原凤凰台社区已经做了两年志愿服务的退役老兵杨志安,与吴定娥、杨克俭、胡绍林等四位老伙伴商议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他们从协助社区协调居民矛盾、筹建业委会、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等起步,用点滴行动温暖邻里。

这支最初仅五人的队伍,便是东塔社区五老邻里互助中心的前身,没有响亮的名号,没有精致的装备,只有一颗热忱的心。

2018年社区区划调整后,这支队伍将经验带到东塔社区。2020年疫情突袭,他们挺身而出,热心居民纷纷加入,队伍迅速壮大至44人。

2021年初,在东塔社区专业社工机构孵化下,五老邻里互助中心正式成立,实现了从原有志愿服务队到规范化组织质的跃升。中心精心构建“四部三队”组织架构——行政部、财务项目部、党建物业部、邻里关爱互助部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炫夕阳”五老志愿服务队、邻里互助中心综合纠察队,紧紧团结在社区党委周围,在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全力协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用真心诠释“夕阳”之美,用行动播撒温暖的火种。当年12月,东塔社区五老邻里互助中心荣获“鄂州市最美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在军队的大熔炉里接受过洗礼,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党忠诚的信念,而为民服务更是我作为一名党员最光荣的使命!”2022年7月,年仅67岁的杨志安因病离世,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仍牵挂着志愿服务事业。退休教师吴定娥与退休干部廖金华接过大旗,持续传递着这位老党员的生命火炬。

如今,走进东塔社区,38个老旧小区中处处闪动着“黄马甲”身影。退休教师邵成炎在无物业管理的裕丰园小区带头改造健身广场、整修门卫室、调解邻里纠纷,被居民亲切称为“小区管家”;邱新凤带头并发动居民捐建休闲座椅,亲手为独居老人缝制床单、被套,大雪极端天气时,和业委会主任张学民一起站出来,带领小区群众铲雪除冰;退役军人王国华护送残疾居民就医,被赞“新时代活雷锋”……在东塔社区9个无物业小区,“五老”带动居民实现自治,彻底改变了小区面貌。

暖心护航:构建“一老一小”双向关怀闭环

五老邻里互助中心志愿者风雨无阻,为小学生们站好每一班岗。

东塔社区常住人口1.3万,60岁以上老人占比17.2%,空巢老人多达841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仅靠21名社区工作人员力不从心。五老邻里互助中心创新打造“情暖夕阳·牵手‘80后’”项目,为社区80岁以上空巢老人编织起精准关爱网。

退休教师吴定娥是该项目负责人。她和志愿者们紧紧跟随社区党委的步伐,与网格员一起进小区、跑楼栋,通过问卷、访谈和电话等方式进行全面详细地调查摸底,精准掌握高龄空巢老人信息。在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帮扶档案里,一人一册的探访记录写得密密麻麻:帮晾晒被子、协调护理用品、紧急送医……每月定期探访已成铁律。2024年,该项目在鄂州市公益品牌创意大赛摘得桂冠。路演时吴定娥动情地说:“每个人都会变老,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将来。”

这位累计服务超千小时的老教师,在连续三年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终于通过了组织考验,于2024年7月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入党不是我人生的终点站,而是新的起点,我会时刻准备着,听从党的召唤,向最需要我的地方出发!”从这一刻起,吴定娥牢记入党初心,遵循“我奉献,我快乐”的宗旨,全力当好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全心全意关心关爱辖区内需要帮助的高龄老年人和留守困境儿童。

帮扶不仅停留在生活关怀。82岁的盲人婆婆李丛英,每逢志愿者上门就摸索着紧握他们的手:“你们来,我才不孤单!”端午节收到粽子时,她抚摸着志愿者脸庞泪中带笑。95岁的志愿军老兵王振东独居在家,却能清晰叫出每位探访者名字。子女远在外地,他紧握志愿者双手:“你们比亲儿女来得还勤。”

新民街小学凤凰校区门口车流交织,2000余名学生的出行安全成为家长的忧心事,“五老”护学岗应运而生。张铁良自费为忘带红领巾的孩子购置新红领巾;陈少兰带伤坚持护学,还为没吃早饭的孩子买来热包子;邵义毛、易卫等风雨无阻,为小学生们站好每一班岗;张桂枝哪里需要哪里搬,同时兼顾护学岗拍照工作……家长们由衷感叹:“现在校门口有‘黄马甲’,我们放心多了!”

从为高龄老人安装移动坐便椅,到风雨无阻守护学童安全,银龄志愿者们用双向奔赴的温度,织就了“朝夕美好”的闭环。

微光赋能:银龄力量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八载耕耘,硕果累累。互助中心累计服务超300户、1000人次,链接社会慈善资源价值2万余元,志愿服务总时长突破2.5万小时。他们的付出显著提升了高龄老人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更带动200余名社区居民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低龄帮高龄、邻里互守望”的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

这支队伍蕴藏着惊人的创新能量。72岁的廖金华首创“五大员”工作法:作为文明创建宣传员,他分发54份手册,带头清理楼道;变身工程建设协调员,推动安装路灯、规划车位;担任邻里纠纷调解员,仅2024年就化解7起漏水矛盾;同时兼任消防安全检查员和水电气维修员,为七成住户提供义务维修。70岁的夏洪为记录志愿者故事,跨社区学习短视频制作,在遭到质疑“一把年纪搞什么搞”后,他仍坚持完成护学岗纪录片。当作品在社区群引发点赞,志愿者们主动邀他拍摄。“语言说不清的,视频能直观呈现。看到大家因我的镜头更团结,再难也值得。”他笑着说。

银龄力量在传承中生生不息。退休幼儿园园长熊丽平经常带孙女参与志愿服务:“家风是无声的教育。”学雷锋活动中,老少志愿者共擦公交站台、探望抗美援朝老兵。

在“五老”精神感召下,38岁的青年胡乘跟母亲一起加入志愿服务团队。他负责视频号运营,自己制作短片,并发挥特长自己弹钢琴伴奏。温暖的集体、助人的快乐、内心的成就感,使得他日渐开朗。其母亲含泪道:“他以前可以整天不说话,现在会主动问‘什么时候再去帮忙’。”

“这几年我们陆续劝退了一些高龄志愿者,想吸纳年轻一点的同志加入进来。”今年70岁的吴定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4500小时,如今正在慢慢培养接班人。

“不打牌、不钓鱼,志愿服务是我们夕阳红的‘英雄用武之地’。”正如廖金华所言,“我们不敢称伟大,但求用闲暇时光换社区温馨满园。”

“银发力量让‘夕阳’更美,‘朝阳’更红,这是基层治理最温暖的底色。”东塔社区党委书记邵秀梅表示,当中央《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支持“五老”参与基层治理,东塔社区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让银发微光汇聚成星河——这里,退休不是终点,而是奉献的新起点;这里,被需要本身就是一种千金不换的幸福;这里,年过花甲、古稀的志愿者们,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时代华章。

全媒体记者李文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