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精”农业让小农户获得大收益

03-09 11:33  

扎根农业30年,“死磕”30亩土地,从种柑橘到种葡萄,刘更生坚持走“小而精”的产业发展之路,将亩产值最高做到了10万元,每年净利润达到了百万元——

3月2日午后,梁子湖区东沟镇刘河村葡萄园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初见刘更生,他戴着草帽哼着小曲,在大棚里为葡萄枝刻芽。

“别看面积不大,但每一亩地都是我的‘宝贝’,栽培管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啊!”熟练刻芽的同时,刘更生重复说着一句话:“农业在优、在精,不可贪大。”

在人们的印象里,干农业辛辛苦苦还挣不了几个钱。然而,刘更生做了30年农业,不仅赚了30年钱,还把农业做成了“暴利”项目,一亩地产值最高达到10万元。

三十年探索,只为做精品

提起做农业,刘更生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刘更生考上了市二中,因家庭困难,只得辍学回家。当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刘更生替父母当家,只要山地,不要水田。他这一决定,令所有人不解。

“我对农业一直感兴趣,特别是种果树。虽然我不懂怎么种,但是我知道山地好种水果。”那时候的刘更生便萌生了种果树的想法,只是迫于家庭困难,只得到武汉打工补贴家用。

1999年,我市在梁子湖区沼山镇推广胡柚种植,刘更生马上报名,将20亩山地全都种了胡柚。

“我知道,没有技术是不行的。”为了学习给果树喷洒农药,刘更生特意到批发农药的门店免费打工1个月,边运送农药,边学习。4年之后,刘更生的果树挂果了,他的胡柚七毛钱一斤,卖了个精光,一年赚了六七万元。

10年时间,一家人靠刘更生种植胡柚过上了好日子。而刘更生并不安于现状,他心里一直想尝试一些“人无我有”的品种。

2011年,市商务局组织果农前往北京昌平考察学习有机农业,7天时间,每天都在不断刷新着刘更生对水果的认知。

“当时,昌平有机草莓每斤卖126元,有机苹果每个卖60元,还供不应求,这太令人震惊了。”考察结束后,刘更生并没有马上返回鄂州,而是找到当地的果农,从种植到市场,进行全面调研。那时候,刘更生对有机产品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市场决定产品的出路,品质决定市场的大小。”回到梁子湖区后,他将果园里40多株柑橘、胡柚树全部砍掉,并开始改良土壤。

刘更生解释道,“梁子湖区土壤属于黄壤,透气性不好。”2011年,他种植大量鼠茅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2012年至今,每年都在尝试新品种,且利润逐年递增。

智慧农业,让葡萄“听话”

走进刘更生的葡萄园,宛如置身于一个科技大棚,在这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每株葡萄都有自己的“大脑”,这个“大脑”可以测试土壤温度,温度偏高时,大棚可自动开启降温;可以检测空气湿度,湿度不够,自动水帘便启动增加大棚内的湿度。

“从事农业生产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这么精准过。”刘更生说,科技给农业带来极大的便利,当了30年果农,他从没想过有一天葡萄能够这么“听话”,通过设定温度、湿度等选项,就能创造一个最适合葡萄生长的环境。

2021年,刘更生将葡萄品种更换为“阳光玫瑰”。这个曾经因为价格高达998元一串,被大家称为天价葡萄,种植起来自然也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

“这个品种的葡萄对生长环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葡萄的甜度和生长速度,葡萄棚需要有一个‘恒温’的环境,种植葡萄的土壤温度、湿度、肥力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刘更生介绍,“为什么我们基地的‘阳光玫瑰’供不应求,除了与基地长期坚持有机种植外,还与葡萄园从去年开始使用这些智能化设施密切相关。”

刘更生进一步介绍,“阳光玫瑰”葡萄什么时间、什么温度施肥最优,非专业人士不清楚,但是通过物联网系统,可实时监测气候温度、土壤温湿度等数据,在最适宜的时候通过水肥一体机进行自动灌溉,将肥液和灌溉水均匀、准确地输送到葡萄根部土壤,当土壤肥力、温度、水分等达到了设定的数值后停止灌溉。

“得益于这种良好、精准的种植环境,很好地控制了果实的甜度、葡萄的生长速度,也可控制果树病害发生,有效地保证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同时还具有节水、节肥、增产、环保、节省人力等优点。”在科技“大脑”的控制下,刘更生种植的葡萄也赢得市场口碑,一般葡萄每斤售价7元,而刘更生种植的葡萄每斤售价20元,亩产值达到了10万元。

推广“小而精”农业,带领农户致富

3月4日,我市召开科技特派员工作会,刘更生受邀参加。他作为我市科技特派员,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深入各类果树种植户开展技术服务。

2019年,为整合地方资源,服务梁子湖区种植企业,刘更生牵头成立梁子湖区生态农业协会,吸纳会员单位60多家,在行业内初步形成抱团取暖,以点带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年,刘更生发起成立鄂州市果蔬产业联盟,组织联盟会员参加技术培训600余人次,被誉为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刘教授”。2020年,刘更生创办基地荣获市科技局颁发的“鄂州市星创天地”称号。

近年来,刘更生深入田间地头,服务当地农民400多人次、农场1.2万亩。“农业种植,不要贪大求洋,要追求小而美。”刘更生推广的“小而精”农业,带动了农户致富增收,东沟镇大桥村脱贫户黄安桥便是受益人之一。

2016年,黄安桥因患骨髓炎卧床,上有近80岁的老父亲,下有3个年幼的孩子,妻子易咏梅也无固定收入来源,日子过得举步维艰。

不安于贫困的黄安桥想起家里还有2亩杨梅树,种了几年就是不挂果,于是找到刘更生,向他学习果树种植技术。在刘更生指导下,2019年5月,黄安桥家的杨梅树终于挂果了。

“去年亩产2000斤,1斤卖30元还供不应求……”黄安桥兴奋地说,“我也准备将杨梅做成‘小而精’的产业,把质量和产量提起来,做大家认可的精品水果。”

刘更生说:“省三农产业研究院领导多次来基地调研,对根生葡萄智能种植和普及服务提出了要求。”接下来,他将携手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技术团队,引进前沿生物技术和科研成果,以创建“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主要目标,助力我市水果产业做精、做优、做强。

记者:胡倩

编辑:邱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