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图书盲盒”盒“盲”书不“盲”

01-28 11:09  

李晨

随着“直播带货”“盲盒经济”的持续火爆,近日,某些电商平台推出“图书盲盒”“直播卖书”等花式营销手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点赞图书行业新玩法,有人则觉得这是对图书行业的亵渎。

在电商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图书盲盒”种类繁多,售价大多为6元10本、4元5本等极低价。像普通盲盒一样,消费者买到怎样的书全凭运气,增加了购书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营销策略有利于推动图书销售,为图书市场的寒冬带来一丝“暖意”。

流行歌曲《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里唱到,“我最爱去的书店,它也没能撑过这个夏天。”这是如今实体书店的真实写照。2021年,武汉百草园书店、北京盛世情书店、上海复旦旧书店等颇具知名度的实体书店先后结束营业。书店纷纷倒闭的背后,不仅折射了网络电商的冲击,还有全民阅读率的堪忧。

根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本,11.6%的成年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作家博尔赫斯说,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古今中外,关于阅读的佳话数不胜数。然而,勤读书这一好习惯却被慢慢遗忘。

“图书盲盒”是一种手段,可以促进消费者多买书、多读书。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盲盒”中售卖的图书,多为一些品质不高的图书。“盲盒”的销售主体为不太懂书的电商平台,由不懂书的人传播书,怎么能达到更好传播知识的目的呢?

因此,要做好“图书盲盒”,就应该让它“精致”起来,做到盒“盲”书不“盲”。每年,诸如“看理想”“三联生活周刊”等读书平台都会推出年度好书推荐榜,可将其列入“图书盲盒”清单,向读者推荐真正有质量的图书。

文化名人杨绛说,“年轻人,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在这个浮躁而快速的时代,我们需要慢下来,多读点书。知识是进步的阶梯,我们一方面用知识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厚实”。另一方面,还可以用知识改造社会,创造更好的世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