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耕读接了时代地气

12-10 11:58  

李洪江

最近,湖北大学学生校园种地的新闻被刷屏。校园种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之所以“燃网”,应该与当下的时代背景有一定关系。

翻地、栽苗、浇水,一脚泥巴上岸。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近4000名大一新生在校园耕读,耕的是校内8亩空地,并实行分片“承包到户”。学院购置农具、菜苗等,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轮流种植和照料。

光耕作不说,该学院还把此列为新设立的必修课程。课程学分为2分,学生需要在大学四年中修满48个学时,其中大一新生要修满12个学时。12个学时的课程分启航、探索、播种、培育、模范、成熟、收获七个部分展开,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实践。学生不仅要进行蔬菜的播种、除草、除虫等一系列操作,并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到收获季节,学生还要亲手摘菜,并送往学校食堂,炒菜供师生免费品尝。

对这一系列的操作,作为家长怎么看?不出所料的话,大部分家长估计举双手赞成。原因嘛,总算给自家“宝贝”找到了一个接受劳动教育的好机会。当然,估计也会有异议者,绿了菜地,会不会荒了学业?

其实,千年以来,“耕读传家”在普通人心中一直没有间断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耕读传家”寄寓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理想和独立人格的追求,不为形役,不为物牵。

历史上,尽管不乏“耕”与“读”的对立、“长衫”与“短褂”的隔阂,但南北朝以后便有耕读结合的劝导文章,明末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张履祥在《训子语》里便提到“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到近现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提出并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理念。

其实,校园耕读,好与不好,当事人的认知是关键。报道中,学生的感受是这样,“虽然从小没种过地,但对泥土有天然的亲近感,手脚带泥的劳动课才有意思。”老师的初衷是这样,“只有体验‘汗滴禾下土’,才能体会‘粒粒皆辛苦’。通过切身体验知晓劳动不易、劳动光荣,不仅对劳动者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更从劳动中获得向上的力量。”

当然,相信“耕”肯定不会成为学生的主业。而且,当下种地都用上了无人机、北斗导航,“耕”的场景也该是多种场景,不会局限于菜地。

读可省身,耕可致富;耕读一生,踏实做人。有分析认为,“耕”能唤醒现代孩子的劳动,重拾勤劳品性;“读”不仅限于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学习,更在于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结合,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融汇合一。

从一定程度来说,对于“耕读”,或许是当下人们的内心呼唤。不然,采摘、抓鱼、推磨等乡村休闲活动,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

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没有谁愿意自家孩子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乙己”,都希望他们“高分不低能”、学历与能力齐飞。如此,“耕”与“读”相融,校园耕读接时代地气便是情理之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