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鄂城区花湖镇阮湾村阮家湾路口,快递车排成长队。满载大棚的产品后,这些快递车便会驶向四面八方。爽朗的笑声从散发着清香的大棚里传来,这是90后花农李儒雷和乡亲们在开心劳作。
走进大棚,映入眼帘的不是绿油油的蔬菜,而是五颜六色的观赏植物——多肉,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紫色的、还有白色的……连成片、排成行,让人觉得仿佛走进了一座大花园。看似平凡的多肉,不仅为春天增添了美丽的色彩,更为李儒雷“种”出了一条带领乡亲脱贫致富路。
“这个多肉的品种叫蒂亚,我们正在培育蒂亚缀化,尽管它的缀化率很低,在万分之一左右,但是缀化后的效益很高,销售价格可以翻10倍。目前,我们收集了很多母本,打算批量培育出售。”李儒雷拿起红艳艳的蒂亚介绍道。
谈起多肉植物的种植与销售,李儒雷话匣子便打开了,“现在是多肉销售的旺季,一天最多能发100多单,销售3000至5000颗,顾客遍布全国各地。”
“我们种植规模有50多亩,现在已经度过了摸索期,主要种植的品种有50多种。淘汰了一批品种,剩下的品种都是收益较高的,比较适合鄂州气候,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正在慢慢扩大产量,实现规模化。”挨个走进一排排大棚,众多的多肉植物让记者目不暇接,李儒雷一边介绍,一边为眼前的多肉除去枯叶、掐掉花剑。
从试种到量产,从规模化到精品化,都说“头三脚难踢”,李儒雷也算经历了。2018年开始创业,他成立鄂州花湖彩虹多肉园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需要钱,买花需要钱,管理也需要钱,连续三年,他光投入,没见收入。
“2018年的大雪,2019年的干旱,2020年的洪涝,导致合作社损失惨重。今年开局很可观,目前发货量比前几年翻倍,这跟我们注重‘口碑’有关。”李儒雷介绍,多肉除了对土壤条件要求比较高,其实本身养护比较容易,注意日常浇水、施肥和定期杀菌、除虫就行。
“口碑”经济是最重要的。李儒雷说:“每一株多肉到客户手上,都要经历换盆换土环节,遇到新手‘玩家’没注意温度、营养土配比、植物本身的杀菌消毒等,导致多肉无法服盆而死亡,顾客的体验感就会变差。培养‘回头客’,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摸索出多肉种植“窍门”,李儒雷大方分享给村里的其他人。“村里有5户脱贫户在合作社上班,学技术学经验,还可以入股,定时上下班,每月发工资。”
“每天按时在合作社上班,1个月拿到2000多块钱,补贴家用。”50多岁的程莲英就近在合作社上班,可以照顾残疾的丈夫,这份工作也让她一家三口的生活更加有了奔头。
“多肉种植在当地农村算是新兴事物,市场潜力巨大。下一步,我想和村里合作,把多肉种植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让更多的乡亲走上致富路。”李儒雷信心满满地说。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蔡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