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荣誉不仅是使命、责任与担当,更是重托与期望。”3月3日,在市扶贫办,记者见到从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载誉归来的赵伦泉时,他正和数十名扶贫干部分享自己领奖时的感受。他说:“这份荣誉是属于东沟镇的,更属于市委、市政府,以及为脱贫攻坚作出努力的所有帮扶人。下一步,我将继续当好‘店小二’,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东沟镇有贫困户980户2951人,是我市贫困发生率较高的乡镇,8个村里有2个贫困村。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地区于2019年底率先实现全面脱贫,并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建红旗镇、产业兴旺镇、生态示范镇、民生幸福镇。在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镇党委书记赵伦泉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夯实基础设施 打通惠民动脉
“村村通了路,自来水管网升级改造了,用上放心电了,就连景色也美了不少,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这多亏了赵书记。”提起村里的变化,41岁的张志勇一个劲儿念赵伦泉的好。
2016年6月,赵伦泉从市委办公室转岗到东沟镇,不久便切实体会到该镇公共基础设施的薄弱。“以前,去镇上集市得穿胶鞋,村湾很少有路灯,夜晚走路只能摸黑。”赵伦泉说,那时他就下决心要补齐乡镇基础设施的短板。
为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他多方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带领全镇提前一年完成69.98公里建设任务。如今走进东沟镇,随处可见宽阔的柏油路、整齐的交通标线、别具一格的村庄文化墙、崭新的村级活动场所、靓丽的路边绿化带、一排排挺立的路灯,村村犹如一幅幅美丽风景画,令人心旷神怡。
今年春节,东沟镇大桥村梅花坞绚丽的花海吸引10万余游客前来打卡。
“村美了,游客也多了,生意特别好。”大桥村孙家嘴湾村民何双喜于2019年回乡做起农家乐,她告诉记者,高峰期,餐馆一天接待160桌客人,从早上10点忙到晚上10点,一天营业额达到3万多元。“人实在太多接待不下了,赵书记还会帮忙联系村里其他农户接待游客。”
正在为客人上菜的脱贫户郑冬芝笑着说:“现在村里农家乐发展得好,赵书记安排我们来餐馆做工,一个月下来有2000元的收入呢。”
美丽经济在激活,美丽效应在释放。在赵伦泉的带领下,东沟镇大力挖掘牌子锣、刺绣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乡亲们的生活环境变好了,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
发展特色产业 筑牢脱贫根基
作为省级贫困村之一的东沟镇刘河村,短短几年时间,整村脱贫出列。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余万元。
刘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章新介绍,以往,刘河村集体经济收入单纯靠土地租金,收入微薄,“赵书记上任后,有段时间几乎天天往村里跑,经过全面考察调研后,与村‘两委’商定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2017年,刘河村流转103亩闲置土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2019年10月,刘河村蔬菜基地初具规模,收入突破20万元。
62岁的涂作礼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儿子患有智力残疾,妻子患有尿毒症,家中生活困难。因为涂作礼会基本的水电维修,刘河村蔬菜基地就聘用他为技术工,一个月1500元工资。此外,涂作礼还流转了村里闲置的50亩荒田种植水稻,又花8000元买回一个机耕船,利用空余时间为周边农户耕田。“所有的收入算在一起,我一年能净挣3万元。”涂作礼笑着说。
与涂作礼一样在基地务工的还有10余人,钟正喜、钟补喜、钟双喜三兄弟父母去世,并患有智力残疾,兄弟三人在基地打零工,每年有1万余元的收入。
昔日“抛荒地”,今日“致富田”。在东沟,刘河村只是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过去东沟镇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年,我们依托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把寻找一批适合村级长期发展、村民持续收益的产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赵伦泉说道。
如今,东沟镇已经从过去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向经济高效产业迈进,夏黑葡萄、红心火龙果、绿宝石梨、裕景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正逐步登上农产品博览会展台,全镇27个产业基地得到稳步发展,并先后带动1320名农户就近就业,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达到36%。
创新基层治理 服务百姓民生
“没有一个乡镇党委书记的架子,很有‘店小二’的样子。”茅圻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权如是评价赵伦泉。
一次走访中,赵伦泉了解到,有群众因年迈外出就医不方便,他马上联系车辆送老人就医。回到镇上,他茶饭不思,想着如何系统性地解决这类问题。“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领导核心和一线指挥部,把村党组织建成攻坚战斗堡垒十分关键。”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赵伦泉坚定了狠抓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共建共治的决心。
全面推行“党小组+理事会+网格员+X”模式,试点开展“十户联防”“邻里互助”群防组织和机制建设,引导各村成立乡贤理事会、产业帮扶志愿服务队,制定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的“一约四会”制度,通过建机制、建制度,充分发挥刘更生、刘俊、刘青松等乡贤能人在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招招有效的治理措施在东沟镇落地生根。
30多岁的余巧是茅圻村一名劳动保障员。从为村民解决一件难事到现在成百上千件事,余巧成立的志愿服务工作室成为我市一张响亮的便民“名片”。
“工作室影响力能有这么大还得感谢赵书记。”余巧表示,赵伦泉曾多次鼓励她要最大程度发挥工作室的便民作用。2019年8月,在镇党委的牵头下,“余巧工作室”改名为“巧巧工作室”,从茅圻村走向全镇,覆盖东沟镇8个村湾,志愿者达100人,着力引导群众共建共治共享。
“一声‘您好’问候、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一腔热情办事、一句好话送行——这是赵书记对我们镇、村党员干部的要求。”东沟镇扶贫办主任张建军说,他和赵伦泉处事这些年,未曾见其对群众急眼,还十分善于用群众方法和语言解决群众问题,常有村民气冲冲而来,笑逐颜开而归。
星霜荏苒,征程如歌。近5年来,赵伦泉深入全镇8个行政村73个自然湾,走遍了全镇每一户贫困户,一户一户找原因、想对策,解决贫困户实际问题315个,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脱贫攻坚在基层落地落实。如今的东沟镇,绿色产业生机蓬勃、乡村旅游串点连线、民生福祉幸福安康、基层治理平稳有序、经济社会发展提速。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吕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