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美文佳作】博客记忆

06-04 15:14  

□ 朱寒霜

新世纪的微曦刚照见我们,世界一下子就刷新了,进入到了网络时代,几乎人人都是一网情深。那时我最开心的是有了自己的博客,她将人带入陌生而又熟悉的天地,不曾相识却又气息相连的无声世界里。

刚弄博客的时候,是2008年省作协要开“我们爱读书会”的新浪博客,给会员发来邀请函,为的是能交流与学习。这让我对博客有了新鲜感,认识了很多作家,通过他们的书和文字,分享精彩的省作协的读书活动。我这个连打字都很费劲的人,开始沉浸在屏幕的世界里,充满了期待:每一次新书的展现,都会产生心灵的悸动;每一个活动的报道,都会激起一种澎湃。

博客,对于我而言,就像自己的精神家园,选择山水向旺的地方筑基,构建自己的一块心灵高地,希望它轩敞、明丽,还有好的左邻右舍,里仁为美。那些德行双修的人、有学养的人、文字功夫深厚的人、心性相近的人,至少是能说上话的人,会形成一种气场,令人山高水长地敬畏这一片文字庄园。

我的博友并不多,不到三十来人。有幸的是,我竟然意外邂逅了一些颇具文学素养的人,比如:我的藏书《李清照全集评注》的主编荣先生、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澳大利亚文学栏目的撰稿人、做过《文汇报》文艺主编的报人、有名的经济学家访问学者、旅美的文学博士、电影制片人,以及文艺理论家……每个人都是那么真诚地走进博客空间,说见解、写评论,直切而恭谦,可以是儒家论语、佛学禅修、道法自然,也可以是衣食住行、笔底江山,充满了人、文、意、趣。对于好的文章,我们有说不出的兴奋与激动,继而去追寻文字背后的人,甚至于想象得完美无缺。

博客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窗口,但它会让你看到这里有人生小舞台,舞台大世界。人与人之间隔屏相处,对彼此性格与心性的了解,只能靠摸索着文字走近。继而,来往活跃,有唱和,有探讨,有美刺。我们的论辩打破了各自的固步自封,心底变得通透了起来。那一份兴之所至、心向往之的心境,颇有王维“相逢意气为君饮”的酣畅淋漓。那是因为,在各自心里有一种坚守与懂得,以另一种欣赏与静默的姿态关注本色的人与事物,努力地去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那一份相知与相得,青山外,水长流,让屏幕上的光阴爬满了春色。

这些人对于文字的敬畏感、天然的领悟力,以及怀揣着的虔诚心态,令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文字增色了不少。因为是博文,我都是直接在网上写的,不打底稿,曾在一文的结尾处写过一句话,“时光海苔,便是未来”。不曾想荣先生看了,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回答说,这句话是一广告词,“时光海苔”是一种藻类的零食。他几乎不能原谅,言下之意,既然文章是写给人看的,哪能如此随意为之?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来我的博客了。

还有一次是一个词语的运用,就是“期期艾艾”,被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文学博士看到了,认为不甚妥帖,她说:你太不讲究了。还有一个旅外作家,更怪,不好的语言文字,他是绝对不看的。他的博客把我们带进了外国文学的门槛,而他写的小说深受异域文化的影响,洋味十足。他很乐意别人评论他的小说,不管你怎么评,他从不为自己辩护,这让我学到了很多不曾接触的东西。

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文字,很是惭愧,没有春山放马的朝气与飘逸,也没有静流归舟的舒达,或者是能够涵养在田园之中的荷塘月色,沉浸出一杯佳酿来。我觉得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走不出来,写不下去,以至于几度闭博。可是,我的博友们总会在博客里发来“短消息”,希望我写一点文字,哪怕是留下一点踩门而过的“脚印”也是好的。这样一来,我走走停停地坚持了近十年。想一想,十年的文字触摸,一字一字地敲打在键盘上,道是无情却有情。每每想来真是感触良多,最难得的是一席良言,胜于华衮,令人受益匪浅。

相关阅读